
本文转自:甘肃日报恒信期货
徐丽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明确指出,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、塑造发展新优势。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生产劳动方式的时代背景下,高校要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,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,着力破解传统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固化、教学内容滞后、场域空间局限、教学评价表面的难题,加速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,培养更多掌握数字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。
善用AI,推动教学模式从“传统标准教学”向“人机协同教学”转变。创新教学模式是突破教育发展瓶颈、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。人工智能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,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与创新设计理念的深度融合,变革教与学的模式。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。传统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掌握特定劳动技能的标准化人才,而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具有数智劳动素养的复合创新型人才。因此,教师不能仅局限于传授知识,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智劳动观念、创新创造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等智能化综合素养。要创新技术融合的教学方式。教师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,提升数智教学素养,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。应有意识地借助AI辅助教学工具提升智能化教学设计能力,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方法,同时运用AI开展学情分析,精准定位认知盲区与能力短板,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。要创设人机协同的学习环境。教师要从教学过程的“管控者”转向学习生态的“构建者”恒信期货,通过搭建人机协同学习社群,促进智能终端、数据算法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耦合,形成“人机互促、师生共进”的教学生态。
善用AI,推动教育内容从“传统经验传授”向“数字资源融合”转变。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是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前提。一方面,可搭建动态更新的课程资源平台。借助人工智能动态生成和更新数字化课程资源,推动课程资源实现指数级增长和良性循环。利用智能算法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,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推荐,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。另一方面,可融入数智化的教学内容。将人工智能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,开发、建设“人工智能+专业”校本化劳动课程,设计、构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,引导学生理解AI工具的劳动应用逻辑,培养其在智能场景中的问题诊断与策略优化能力,赋能学生的专业成长。
善用AI,推动教育场域从“传统时空局限”向“虚实融合共生”转变。借助人工智能突破传统教育场域时空局限,是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撑。一方面,可建设AI虚拟仿真的劳动实践平台。引入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智能化技术,模拟还原高危、复杂、稀缺的劳动场景,如“智能矿山开采模拟”“深空探测设备维护”等,引导学生通过人工智能交互系统完成模拟操作,在虚拟任务场景中掌握高难度劳动技能。另一方面,可搭建虚实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动实践平台。联合企业开发建设智能制造业、智慧农林综合实习等各类实训中心,不断丰富数智劳动的应用场景,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提升应用AI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。
善用AI,推动教育评价从“经验结果导向”向“过程增值导向”转变。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反映教育实效、赋能学生个体发展,亟需重构适配数字化转型的评价体系。一方面,可搭建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性评价平台。通过智能终端实时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操作轨迹、问题解决路径及协作表现,生成可视化成长数据报告,实现对劳动认知形成、技能掌握、素养培育全过程的精准画像与及时反馈,更好地助力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养成。另一方面,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智能评价模型。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模式,引入学生、教师、学校、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,建立自评、互评、他评有机结合的评价结构,借助数字技术统筹评价意见、整合多源数据,以提供科学化评价结果和反馈。
作者单位为广西大学林学院
本文系广西大学《价值融入、协同融通、交叉融合:面向现代林业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实践》教改项目阶段性成果恒信期货。
辉煌优配_网络配资炒股_股市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